王守林,博士,博士生导师 环境因素导致精子异常及子代发育障碍的分子机制 雌激素受体在性别差异疾病中的作用 |
王守林,男,1967年12月生,博士、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。1991年本科毕业留校,从事公共卫生教学和生殖毒理学科研工作20余年。1999年―2006年,先后在中山医科大学、新加坡国立大学(NUS)、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(UCLA)和新泽西州立大学(RU)进修学习达4年余。先后主持“973”课题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余项,发表论文160余篇(SCI收录论文80余篇),其中第一/通讯作者70余篇;作为编委参编《环境卫生学》、《Essentials of Toxicology》等教材5部;获国家发明专利4件;获江苏省政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、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5项,培
社会兼职
中国毒理学会理事、生殖毒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
江苏省毒理学会副理事长、基础毒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
江苏省遗传学会理事
江苏省预防医学会卫生毒理与风险评估专业委员会委员
荣誉称号
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(2014年)
江苏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(2008年)
江苏省“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”培养对象(2007年至今)
江苏省“六大人才高峰”培养对象(2012年)
南京医科大学“三育人”标兵称号(2013年)
南京医科大学扬子江奖教金优秀奖(2008年)
承担项目
1.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:CYP
2.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:miRNAs作为潜在生物学标志在CYP
3.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:CYP
4.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:基于体外代谢途径的拟除虫菊酯农药的生物标志物研究(30972508),35.0万,负责人,已结题
5.973课题:环境因素导致精子异常的分子机制(2009CB941701),613.0万,负责人,已结题
获奖情况
1.2010年,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(科技进步奖)二等奖,对苯二甲酸的毒理学、职业危害与卫生标准研究. 排名第二
2.2010年,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,对苯二甲酸的毒性、健康效应与卫生标准研究. 排名第三
3.2007年,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,农药生产工人的职业危害、早期生物学监测和防治对策研究. 排名第六
4.2002年,江苏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,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生殖毒理与生殖生物标志物研究. 排名第二
授权专利
1.王守林,陆慧媛,李孜音,李建民,杨雪娇. 一种人肺细胞BEAS-2B/CYP
2.王守林,陆慧媛. 一种改进细胞色素P450酶家族体外表达的方法. 国家发明专利. 专利号:ZL 201010588356.3.
3.王心如,顾爱华,龙燕,李迎春,王守林,夏彦恺,杨骅. 重组人FSHR-57多肽蛋白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. 国家发明专利. 专利号:ZL201010179522
4.王心如,夏彦恺,张洁,王守林,顾爱华. 一种附睾蛋白酶抑制蛋白单克隆抗体及其用途. 国家发明专利. 专利号:ZL200910025076
代表性论文(5篇)
1. Qiu L, Zhang X, Zhang X, Zhang Y, Gu J, Chen M, Zhang Z, Wang X, Wang SL*. Sertoli cell is a potential target for perfluroocatane sulfonate (PFOS)-induced reproductive dysfunction in male mice.Toxicol Sci. 2013 Sep;135(1):229-240. (获美国毒理学会(SOT)2013年度最佳论文奖)
2. Zhang Z, Zhang X, Sun Z, Dong H, Qiu L, Gu J, Zhou J, Wang X, Wang SL*. Cytochrome P450
3. Qiu LL, Wang X, Zhang XH, Zhang Z, Gu J, Liu L, Wang Y, Wang X, Wang SL*. Decreased androgen receptor expression may contribute to spermatogenesis failure in rats exposed to low concentration of bisphenol A. Toxicol Lett. May, 2013;219(2):116-124
4. Ma J, Lu HY,
5. Wang SL, Wang XR, Chia SE, Shen HM, Song L, Xing HX, Chen HY, Ong CN. A study on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petrochemicals and smoking on seminal quality.J Androl. 2001;22(1):73-78